徐州乃是江北重鎮,曾今是明朝四鎮之一,戰略位置相當重要,自古便是北國鎖鑰、南國門戶、兵家必爭之地和商賈雲集中心。
對於東南政權而言,有守江必守淮之語,而徐州位於淮北,東南得之,便表示東南政權處於強勢,進可圖山東、中原,退可保淮江一線。
如果不得徐州,東南政權,便會處於弱勢,只有守江之力。
「快、快、快,都跑起來!」大運河兩岸的曠野上人頭攢動,士卒的衣甲在奔跑中嘩啦直響,軍士們一個個汗流浹背,但軍官依然並不滿意,騎馬站在高處給士卒打氣,催促大軍快行。
三十萬明軍攻下淮安後,兵分兩路,一路十萬人取歸德,作為大軍側翼,一路二十萬眾,沿著運河北上,直撲徐州。
運河上,明軍戰船蔽江,船帆如雲,兩邊穿著紅色棉甲,扛著旌旗,拿著長矛,推著炮車的士卒綿延數十里,一眼望不到頭,場面宏大而壯觀。
這時在運河中一艘大船的甲板上,王彥、陳子龍、路振飛、黃得功、鄭鴻逵、鄭森、張煌言等人站在高大的船樓上,俯視兩岸宛如巨蟒前行的大軍,心中激盪。
王彥扭頭對眾人道:「此情此景,余當賦詩一首!」
「少司徒請言,我等洗耳恭聽!」陳子龍等人笑道,眾人都被眼前的情景所感,臉上也是躍躍欲試的神情。
王彥當即吟道,「天子北征起六師,雄兵百萬掃齊魯,試看虎賁爭大運,中原還需複姓朱。」
「好啊!余也得了一首!」陳子龍微微笑道。
「哦,請少司馬吟誦!」
······
明軍三十萬北伐,不到一月,橫掃淮南。
兩淮不比北方,這裡災害較少,也沒長期遭受兵禍,在混亂的明末,算是百姓還能生存得不錯的地方。
清軍占據兩淮後,先是劫掠一番,補充國庫,滿足軍隊消耗,近一年多以來,在洪承疇的主政下,才有了一定的恢復,但是相比明朝時,還是差了許多。
一兩年的時間,還不足以讓百姓忘記仇恨,所以江北出現百姓士紳簞食壺漿,以迎王師的局面。
特別是兩淮的一些士紳,眼睛都快哭瞎了,王朝更替,倒霉的不只是普通百姓,這些士紳掌握巨大財富,自然會成為清軍眼中的肥羊。
滿清依靠的是八旗王公、遼東漢人、北地最先投靠的士紳,論資排輩,怎麼也輪不到兩淮的士紳,所以他們其實是被打壓的對象。
這也是歷史上江浙大批士紳官員,投靠滿清後,又紛紛走向反清的一個重要原因,清廷並不代表他們的利益,他首先是維護,八旗王公,滿蒙八旗的利益,其次是維護漢人包衣,最先投效的漢奸利益,明朝才是維護了江南士紳的利益,因為朝廷里不管那派當權,都是他們的人。
淮南的快速失陷,讓清廷沒有想到,也讓接替了阿濟格,鎮守兩淮的郡王尼堪沒有預料到。
朱慈烺畢竟是大明天子,影響力還是有的,聲望甚至要高於西魏的高大王。
淮南除了淮安城,因為有八旗駐防,堅挺了半個月之外,其它城池大多望風而降。
清軍在兩淮和山東部署了十五萬大軍,其中淮南駐兵七萬,淮北駐兵五萬,山東駐兵三萬。
淮南的七萬清軍,只有不到五千人退到淮北,其他人馬並不是被明軍殲滅,而是臨陣倒戈,辮子一割,搖身一變,又成明朝大軍了。
這種情況下,讓守衛徐州的尼堪很不安,他手上有五萬五千餘大軍,手中精銳旗兵也有近七千人,但是他卻不敢派出騎兵出戰,去騷擾阻滯明軍接近徐州,而是大軍龜縮於城內不敢出來。
朱慈烺親征,發布檄文招降明朝舊部,表示只要反正歸降,便既往不咎,動搖了徐州城內綠營兵的軍心,加之清軍遭受魏明兩軍的攻擊,內部又出了問題,一副快要嗝屁的樣子,造成了城中不穩。
尼堪擔心旗兵一旦出城,徐州的綠營會造反,所以不